來源:人氣:84更新:2024-01-07 01:54:06
毋庸置疑,電影《年會不能停!》成為了2024年開年最強之作,評分從8分一路上漲至8.2分。好口碑帶來超強后勁,票房一路逆襲,并連續多日問鼎單日票房,平臺預測票房更是突破10億。
“996”、內卷、躺平等熱詞,近年頻繁被熱議;再往前幾年,“逃離北上廣”等相關詞條同樣反復被大眾咀嚼。不管話術如何變化,背后始終映射著都市打工人的辛酸。而電影《年會不能停!》則罕見地將視角對準這群人,用喜劇逗笑觀眾的同時,引發共情。
但事實上,這部針砭時弊的影片并非是編劇兼導演董潤年近年才有的概念,早在2017年就已經萌生了這一創作思路。“我覺得上班有很多值得討論和值得反諷的東西,可以做成電影。”編劇兼導演董潤年面對1905電影網談及了自己的想法,于是開始了創作。
只是反復推翻調整的過程中,也堅定了他自己做導演后的想法。只是他率先拍攝了處女作《被光抓走的人》。但《年會不能停!》的劇本并沒有停下,甚至推翻了7、8稿。過程中,他找了幾個做過HR總監的高中同學,他們也最終成為了影片片頭的顧問。他和整個創作調研團隊,采訪了不少相關經驗的人,為電影注入了一份“真實”。
歡騰的喜劇,契合了2023互聯網的“發瘋”文化,而電影背后創作的種種,或許才是故事被認可的本源,也更讓《年會不能停!》像極了每個打工人的年終報告。
只是對于董潤年而言,對于這部電影并沒有太多預設,只是希望能拍一部好笑的喜劇。首映的時候,他會忍不住跑去影廳門口偷看觀眾的反饋。電影《年會不能停!》如今更是成為近五年評分最高的國產喜劇電影,“觀眾都笑了,對創作者來講,就是最好的回報。”
「經歷」
很多人知道董潤年,是因為他作為《老炮兒》的編劇,但翻看他的履歷,他參與的作品中,喜劇作品更占多數,有《心花路放》《廚子戲子痞子》等,以及《丑女無敵》等經典的情景喜劇。
正因為此,在他開啟導演之路后,越來越堅信,如果自編自導一部純喜劇,一定會很有趣,更想看看自己創作的那些喜劇包袱,如果不再是由其他導演去執行,又是否能“抖”響呢?
于是,他決定為自己寫一部喜劇。
董潤年想到了自己年少時光,那時中國推行的是單休制(注:中國于1995年5月1日開始實行雙休制度),“我父母是雙職工,印象里他們每天都要去上班,即便下班回家吃飯,討論的也是單位里的那些人和事。”
后來他慢慢長大,到了就業階段,再和身邊朋友同學聚會的時候,大家反復聊的都是工作的那些事情。雖然和父母輩相比,國營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的工作內容,以及聊的內容并不一致,但是其實內容本質并無差別,“這是中國人很主流的生活內容,但為什么很少有電影去表現它呢?”
尤其是隨著時代的變化,大家在職場中遇到的故事愈來愈奇葩,“這些事情都非常值得大家拿出來討論,以及值得反諷。”
因此在電影中,眾和集團的設定也是一家由實體經濟向互聯網經濟轉型的企業,這恰恰是故事的矛盾所在。從原來的工廠,到如今的大廠,背后是不同代際、不同領域的人,在面對相似事情時,共同會有的局促和無所適從。
但這一設定反映了當下社會生活變化的同時,造成的錯位,為電影《年會不能停!》帶來的喜劇效果。
「真實見聞」
電影《年會不能停!》最大笑點,莫過于大鵬飾演的胡建林,陰差陽錯地從基層被提拔進人力資源部,為了能融入工作,開始瘋狂地“數人頭”。
這一行為看似荒唐,但其實是董潤年對現實的提煉。
只是這一劇情的設定,來源于對角色。在董潤年的初期劇本中,主角面對裁員,希望通過自己在年會上的表現,來保住自己。
這樣的故事看似完整,但少了些沖突,此時一則社會新聞“闖入”董潤年的視線。一位流浪漢潛伏在高檔寫字樓,并生活了近1個月,知曉內部的運作,甚至知道在哪里能睡覺和洗澡,“原來這么嚴絲合縫的地方,也能讓人找到縫隙。”
新聞的荒誕遠超劇本的戲劇張力,于是董潤年又自我推翻,并重構劇本故事。在過程中,慢慢有了胡建林、馬杰、潘怡然等一系列角色,也有了映照新聞事件的王迅飾演的莊正直。每件荒唐的故事背后,實則都有現實做支撐。
正如上文提及的“數人頭”事件,董潤年起初以為HR(人力資源管理師)不應該對公司成員很了解嗎?
后來在調研過程中,一名HR總監告訴他,其實head count(數人頭)是HR最基礎的工作,當一個公司人數達到千人、上萬的時候,每天都會有人入職,也有人離職,“每天都有很多變化,如果每周不進行統計的話,上層領導根本不會知道整個集團有多少人,甚至會影響整體后面的決策。”
而且在調研過程中,一些大廠HR總監同董潤年講了不少故事,原來有的公司晚上加班有補貼,是需要提前上報,甚至HR有時候會去各個部門暗訪,核實實際的加班情況,“這個讓我想起年少讀書時,班主任也經常會在后門偷偷探頭,看大家有沒有認真上課。”這些事件都給了他足夠的啟發,因此創作胡建林點名的劇情。
點名事件恰恰發生在眾和集團內部,傳出裁員風波的期間,這種不同人之間的錯位理解,也讓喜劇性達到頂峰,“在那些員工看來,這確實是‘恐怖片’,但我們就是用戲虐的方式呈現,給大家進行心理按摩。當大家能笑著,甚至于丑化自身恐懼的東西時,也許就能真正勇敢地面對它了。”
「生活不會?!?/p>
在電影《年會不能停!》結尾,胡建林回到廠里,成為了副廠長;白客飾演的馬杰也得到了晉升;莊達菲飾演的潘怡然則在轉正之后,選擇了離職去追夢。三個人最終有著不同的選擇。
這番頗有現實感的結尾,讓前面的故事顯得更加荒誕有趣。誠然,回望現實,胡建林的“烏龍晉升”是戲虐的表現,更像是一場夢。
反而馬杰苦苦生存,或更接近很多人的當下狀態,他熟悉整個游戲規則,雖然知道不公,但也已經接受這個規則,在他身上會有種種現實原因,他只能忍著。他依舊會在喝醉時說,“仰天大笑出門去,我輩豈是蓬蒿人”,他內心始終都還有一點點火花,有不服氣的地方。
在董潤年看來,雖然胡建林、馬杰和潘怡然這三個角色代表了職場里邊不同的人群,“但我在創作的時候,他們代表了一個人的三個時空,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過去、現在和未來。”
曾經剛踏入社會的我們,誰又不曾和潘怡然那樣,對一切始終是熱烈的,“那時的我們,誰又不曾是理想主義者呢?”看似理想的胡建林,更像是大多數人當下理想中的未來,經歷一場爽文般的升職,“只是他的理想在于大家在馬杰的階段,內心的火苗沒有熄滅,那就真的有可能迎來人生的翻盤。”
當然,和大多數人一樣,編劇兼導演董潤年坦言,當下的自己,因為年齡和經歷,“我更能理解馬杰的狀態,會遇到很多不公,但敢不敢反抗,即便反抗了,結果是否又能承擔呢?”
電影的結局不會成為現實的定調,只是沒有試過,誰都不知道故事會怎么發展。
故事看似結束了,但和片名一樣,眾和集團的故事也不能停。
在《年會不能停!》的創作之后,董潤年創作了劇集《不討好的勇氣》,又一個發生在眾和集團的故事……